在旧金山,人工智能创业浪潮正掀起一场近乎「反人性」的狂热。20 来岁的年轻人纷纷退学奔赴硅谷,不喝酒、不社交,每周过着 996 的生活,甚至睡在办公室的「棺材舱」里,只为追逐万亿美元公司的梦想。
2005 年,春末,斯坦福大学。
19 岁的奥尔特曼坐在一间小教室里,听教授慢条斯理地讲解算法与系统结构。
奥尔特曼觉得课堂与未来之间有股深深的隔阂。
他心里隐隐明白:真正能改变世界的,不会在黑板上的符号里。
于是,他决定辍学、创业,他的第一家公司是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移动应用 Loopt。
而二十年后的今天,他已成为 OpenAI 的掌舵人,被《时代》杂志评为年度 CEO,成为人工智能浪潮的一种图腾人物。
就在同一年,另一位年轻人已经在全球掀起风暴。
一年前,2004 年,哈佛大学,扎克伯格与他的同学一起在宿舍里开始开发了一个社交网络(最初名为 Thefacebook),这是 Facebook 的雏形。
2004 年夏 / 大二末期,20 岁的扎克伯格决定从哈佛退学,全力投入 Facebook 的建设。
扎克伯格已经将全美的学校都网罗在他的「社交网络」中。
Facebook 上线后,随着用户量增长,他和合伙人搬到了加州帕洛阿尔托(帕洛阿尔托属于硅谷)。
现在的扎克伯格在白宫坐在美国总统身边「谈笑风生」,为他提供每年 6000 亿美元的投入。
二十年后的几天,奥尔特曼和扎克伯格成为 AI 造富时代的图腾和代名词。
一个坐拥世界上最大的非上市 AI 公司,一个拿着上亿美金的合同延揽 AI 最顶级的人才。
而旧金山,硅谷,永远不缺的就是年轻人,以及他们的万亿市值美梦!
财富对年轻人依旧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。
二十年后的今天,同样的历史似乎再次上演,只不过这一次的年轻人们更加的狂热!
当 AI 的浪潮扑面而来,没有人能预测这波规模究竟会有多大,于是:
这些 20 岁的年轻人「自废周末」:不喝酒、不睡觉、不社交,只为了冲一下万亿市值的美梦;
他们每周工作 92 小时,在办公室打地铺,这些硅谷新创始人的睡觉的地方被戏称为「棺材房」;
无数涌入旧金山的 20 多岁的辍学年轻人除了笔记本电脑外,放弃了一切!
不喝酒、不睡觉、不娱乐
周日,旧金山的天空泛着慵懒的金色光泽。
但 28 岁的 Marty Kausas,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忙碌着。
不然,他还能在哪儿呢?
最近,Kausas 刚在领英上记录了自己连续三周、每周工作 92 小时的「战绩」。
虽然他也曾尝试去度假,结果却因为工作压力山大,半途就飞了回来。
Kausas 的目标非常「简单粗暴」:10 年内,打造一个价值 100 亿美元的公司。
当然,这不全是为了钱,毕竟有比这更容易的赚钱方法。同样,也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使命,毕竟他做的是客户支持软件,又不是去拯救世界。
在 Kausas 看来,创业就是一场棋局 —— 一场他志在必得的游戏。
「其实,我本来能去一家大科技公司当程序员的。但那样的话,就太没劲了。」他说,仿佛那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平庸之事。
Kausas 的想法,或许和 19 岁的奥特们和扎克伯格似乎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。
于是,他转头就为自己联合创办的 AI 初创公司 Pylon,拉来了 5100 万美元的投资。